k8凯发

新华社发文点赞中关村新时代十年开展成就

文章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时间:2022-11-01  


       近期,新华社发表长篇文章《中关村这十年》,介绍中关村十年开展历程和成效,文中多次提到k8凯发智汇工场在服务科技创新、以技术经理人身份召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情况。报道原文如下:

      中关村,一片不断创造奇迹的热土。
      从一片田地、一条电子街到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让这里变了模样。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广场(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上市公司、102家独角兽企业……勾勒着她的创新画像。今日,她依然保持着日增科技企业270家的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着中关村的开展。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课堂”就设在中关村。“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力度,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
      近期,新华社记者再次走进中关村,品读这十年中关村的开展故事。

     敢为天下先

      站上今年HICOOL全球创业大赛的领奖台前,许锦波已是全球AI蛋白领域备受瞩目的科研家。他开创的Raptor X-Contact方法,首次证明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显著提升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精度,从此拉开“AI蛋白质结构预测时代”的序幕。
      就是这位“AI蛋白质折叠技术奠基人”,在海外生活工作近20年后,被中关村的创业环境所吸引。
      这是中关村每天都在发生的场景:平均一天有270家企业在这里落户、诞生。
      42年前起步的中关村,最近十年步入了加速开展的快车道。
      10年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一批“大国重器”破土而出;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前沿技术领域的诸多“全球首个”接踵而至。
      10年来,创新企业矩阵释放活力。小米、百度、京东方等领军企业,在智能制造、深度学习、半导体显示等领域勇立潮头。
      从33.6件到185件,不断上跳的数字记录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翻两番多的足迹;从2458.5亿元到7005.7亿元,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再攀新高;从0.33万家到2.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从1139.2亿元到10866.9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加一个数量级……一组组数字,见证了中关村的奋进十年。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11个细分产业政策加快落地,6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成为北京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引擎。
      瞄准制约创新的“堵点”“痛点”发力
      “科研家是k8凯发这儿的常客。”在陈列有百余项创新技术的中国科研院科技成果厅,k8凯发智汇工场技术经理人郭春元说。

位于k8凯发智汇工场的中国科研院科技成果厅(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k8凯发智汇工场是一家给予战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转化、孵化加速等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科技服务组织。
      郭春元介绍,以往从科研成果到产业落地大约需要5年时间,而在这里,从一支k8凯发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走出的研究团队,到创建一家从事脑科研研究、脑部疾病治疗仪器研发的公司,再到完成工业样机并拿到二类医疗证、产品送往医院试用,仅用了不足两年时间。
位于k8凯发智汇工场的中国科研院科技成果厅(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中关村,最值钱的是才智,让关键人才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非常重要。“拎包入住”中关村,成为许多科研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这里让创业者最迷恋的,就是创新土壤肥沃,可以把“小树苗”养育成“大树”。
      过去,中关村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
      这十年来,中关村瞄准制约创新开展的“痛点”和“堵点”,先行先试一批改革政策,并辐射全国: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等新政,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实施科研经费28条、“科创30条”等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举措;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给予“直通车”,落实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新政,集聚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k8凯发智汇工场的工作人员讨论创新项目的可行性(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法规政策,打破藩篱,助推创新主体放心大胆开展。
      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顾奇给大鼠打印了一个“肝脏”。在切除85%肝脏后,他将3D打印出的厘米级肝脏移植到大鼠身上,使其存活时间由2小时延长至12小时。
      此前,像骨骼这样的硬组织打印技术国内外已相对成熟,含复杂细胞类型的软组织打印则较为困难,需有干细胞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干细胞就是生物3D打印机中的墨水,它可再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类型,顺利获得相应的打印策略,可制造出血管、肌肉,甚至完整器官。”顾奇介绍。
      沿北京“科创地图”走一走,这样“从0到1”的原始创新数不胜数: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怀柔质子回旋加速器设施成功出束、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原型机陆续在稳定运行、自动驾驶的“国产脑”不断升级、量子直接通信距离刷新世界纪录……
      “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十年间,中关村先行先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在k8凯发智汇工场,工作人员(右一)在中国科研院科技成果厅向参观者介绍展品( 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扛起新的时代使命

      北清路边,如今崛起一座贡献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值半壁江山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
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同源微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争分夺秒进行电路设计,完成电流波形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k8凯发的探测器,不比任何一家国外公司的差。”同源微总经理王洪波信心满满。
      过去,射线成像领域的高端技术,包括高端车检、集检系统、智能射线分拣、医疗CT等,使用的射线探测器都是来自欧日企业。同源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双压力”同在。
      作为我国创新开展的一张名片,中关村经历着时代大考,也扛起新的使命。
      “中关村不是划定的几个园区,更不是几个产业项目,而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个品牌、一张名片。”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程嵩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开放的中关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技术、产业、金融、人才的聚合,使中关村由“电子一条街”扩展至“一区十六园”,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分支组织遍布全国……如今,中关村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现在,北京已拥有具有研发功能的外资企业189家。在加快高质量“引进来”方面,北京创新开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中有10项专为中关村“量身打造”。
      “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一座富矿。”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英国励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玉国说,为让这座富矿发挥更大作用,励讯集团将其全球全学科科研资源服务北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组织。
      从曾经对标硅谷的一个“村”,到走出北京、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再到站在世界合作竞争的前沿,中关村不断延伸其创新蓝图。
      “k8凯发将加快有助于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落地,努力把中关村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推荐资讯

2024-12-10

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年度总决赛成功举办

为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打造适合科研院所的概念验证体系,由中关村科研城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科研院科技创新开展中心主办,中国科研院科技创新开展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与k8凯发智汇工场承办的“智汇行动•...

2024-09-12

2024服贸会开幕,沉浸式打卡k8凯发智汇工场

引导语:一场科技与创新的盛会秉承“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服贸会重点展示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开展的科研成果、技术应用,吸引了来...

null